2023全國兩會醫信建設的四大關鍵詞
今年,醫療信息化建設依然是兩會代表關注的熱點之一。接下來總結了四大關鍵詞,為大家了解兩會關注的醫療信息化建設方向提供參考。
01、人工智能
王志剛:促進人工智能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3月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首場“部長通道”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對近期國內外關注的ChatGPT以及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未來前景進行了回應。他表示,ChatGPT的技術是一個大模型,計算力強,計算方法好。同樣一種原理,在于做得好不好。比如發動機,大家能做出發動機,質量是有不同的;踢足球都是盤帶、射門,但是要做到像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
此外,我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經進行了很好的部署,這個領域的研究進行了很多年,并且有一些成果。我國還提出了人工智能應用的若干場景,通過技術牽引和場景驅動,將促進人工智能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來源:央視新聞)
姚建紅:衛生健康現代化是“必答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副院校長姚建紅指出,衛生健康現代化是“必答題”,需要在深刻領悟中國式現代化科學內涵的基礎上,明確具體的工作重點。他建議,不斷推進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醫療服務的便捷性、可及性;積極開展遠程醫療、遠程培訓等,提高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上,姚建紅也建議,完善現代化、智能化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系統。(來源:中國衛生雜志)
楊金龍:推進“智慧醫療+”體系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安徽省委會主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楊金龍十分關注“智慧醫療+”體系建設。在他看來,建設好“智慧醫療+”,不僅可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同時也能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水平更高的醫療服務。楊金龍介紹,我國的“智慧醫療+”建設始于一二三線城市的二級以上醫院。截至2021年底,“智慧醫療+”產業投資已超千億。而隨著國家一系列“智慧醫療+”相關政策的密集發布,進一步加快推進“智慧醫療+”體系建設勢在必行。
楊金龍認為,“智慧醫療+”體系建設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貫徹好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舉措。但目前還存在缺乏上級宏觀指導、資金掣肘等問題。“部分云平臺搭建較晚,基礎數據共享困難;‘智慧醫院’建設進度不一,服務能力差距大;監管法律法規欠缺,患者隱私缺乏保障。”楊金龍建議,要完善頂層設計,探索可持續商業模式;加快智慧醫療云平臺建設,提高使用效率;加快“智慧醫院”建設速度,引入支持系統;完善“智慧醫療+”政策法規,健全監管體系。(來源:人民政協報)
陳椿:探索“互聯網+大健康”產業模式
為更好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高質量發展大健康產業,解決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大健康產業發展不充分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臺盟福建省委會副主委、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院長陳椿提出多點建議,其中兩大點為:
一是實施國家數字衛生戰略,探索“互聯網+大健康”產業模式。明確我國數字健康治理目標,梳理相關業務邏輯,達到數字健康醫療的安全、無縫、保護和普惠、均衡、共享的目標,建立包括患者賦能、預測分析、衛生人力、交互操作性等四個維度的數字健康指標,并據此進行管理。
二是推動康養行業數字化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加深,慢性病發病率持續處于高位,發展大健康產業潛力巨大。應加強健康老齡化數字賦能,推動康養行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更加扁平化、透明化、便捷化的健康數據服務。鼓勵養老服務機構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公共信息平臺,開啟定制化個性化的診療方案,提升健康管理、康復照料、護理看護等養老服務質量。普及遠程醫療、遠程保健、電子病歷應用、可穿戴醫療設備、互聯網健康數據分析,加快數字藥品研發,提倡健康消費,提升人的全生命周期生活質量。加強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產業的高端化應用,注重發展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機器義肢、人造器官等,以便更好地服務老年人群、失能人群。(來源:中國衛生雜志)
盧林:加快完善數字醫療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盧林在調研中發現,盡管目前我國已有多個省份出臺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相關的支持政策,但數字醫療發展仍然缺乏高位引領,創新中心集聚度不高,數據資源、技術資源和產業鏈資源一體化協同創新平臺尚未建立,人才瓶頸等較為明顯。為此,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盧林根據調研結果形成建議《發揮我國數字經濟優勢,促進數字醫療行業健康發展》。
盧林認為,如果醫療行業能夠充分利用我國數字經濟的優勢,優質醫療資源就能得到更好的下沉。他建議,制定我國數字信息技術與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產業融合的數字醫療產業專項規劃。實施容缺、容錯、容新的監管模式,以產業基金、科創基金以及融資租賃等方式,為產業發展提供多渠道資金支持。在盧林看來,努力構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升優質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才能更好地惠及廣大患者,實現我國數字醫療的高質量發展。(來源:中國報道)
02、健康醫療數據
霍勇:完善我國重大慢病注冊登記系統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關注重大慢病的專病數據庫建設,并帶來了《關于完善我國重大慢病注冊登記系統的提案》。
他建議:
1)制定專病數據集標準并建立國家級重大慢病專病數據庫國家出臺相關政策。
2)建立專病數據集標準,加大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采用國際普遍應用的醫學術語體系并納入到重大疾病專病數據庫應用中,建立統一采集數據標準,為實現不同重大慢病專病和其他來源的數據在數據庫平臺上存儲、對接和應用奠定基礎。各部門聯合出臺相關的政策支持,重點支持臨床醫學、生物信息學、計算機與統計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
3)整合多部門數據,探索數據共享機制,完善政策支持。在政府層面,制定配套制度并完善相關法律,由政府主導梳理和完善健康醫療數據目錄,將大數據進行分級、分類、分地域和分專業的編制。整合不同來源的數據(例如社保局、疾控中心、衛健委、醫院、社區等),解決整合數據平臺中的技術壁壘、行政阻礙。多方共同制定專病數據庫的管理規范,規定各方義務和權利。(來源:醫師報)
趙宏:建議鼓勵多元主體參與 推進健康醫療數據共享
針對全民健康醫療數據共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趙宏建議,盡快出臺健康醫療數據實施細則,在數據共享上制定數據共享應用的全流程管理辦法,為地方實施提供依據,在數據審核上制定健康醫療數據分類分級標準,綜合數據等級、使用用途等要素,制定公開、客觀的評價標準。在使用方式上,要及時評估合理利用數據的安全技術,探索“數據可用不可見”的遠程數據共享,提升研究者的工作效率;在數據跨境等法律法規持續完善的同時,也需及時發布指導意見,支撐科研成果跨境交流等活動開展。
他還建議,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健康醫療數據共享應用。希望從政策上鼓勵醫療機構、科研院校、藥械企業等在內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健康醫療數據共享應用,構筑良好的健康醫療數據協作生態環境。(來源:人民網)
03、人才培養
王建安:加強產學研普融合,促進高水平醫工信交叉
目前,我國醫工信交叉領域還普遍存在著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融合不夠、聯動不暢的現象,在這一背景下,亟需加強“產學研普”融合,以充分釋放創新動能,有效激發創新活力。針對上述現狀和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王建安提出多點建議,其中包括,充分發揮國家平臺的導向作用和建設能力導向的專業人才梯隊。
在發揮國家平臺導向作用上,王建安提出可以從鼓勵交叉性大平臺建設,加大對臨床研究項目的支持力度上出發。一方面加大對國家級產教融合平臺的配套支持力度,增設專項研究生名額,開展高水平的交叉人才培育專項,具體可推廣借鑒浙江大學“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另一方面專設臨床研究“三重項目”,充分結合臨床研究資源依賴性強、研究周期長、攻關成果應用性強等特點。
在建設能力導向的專業人才梯隊方面,他提出:一是要由國家統籌設立“臨床科學家”培養計劃,面向具有博士背景的青年臨床醫生定向資助;二是培養醫學知識產權職業經紀人隊伍。建議高校增設醫學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相關專業,建立技術轉移轉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將技術經紀人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建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和價值導向的職稱評定及薪酬激勵體系。(來源:中國衛生雜志)
盧林:建立多學科融合的數字醫療人才培養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盧林指出,人才缺口也是數字醫療領域亟待關注的問題。早在2021年6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
對此,盧林建議,建立多學科融合的數字醫療人才培養體系。具體而言,就是整合政府、院校以及行業資源,鼓勵高校增設基礎醫學和信息技術相融合的專業課程,探索高校聯合培養模式,建設數字醫療學科,培養專門產業人才,以數字鏈推動人才鏈優化升級,以數字化融合提高人才資源配臵效率,打造與新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人才治理體系。同時,還要做好各級干部數字化知識和技能培訓工作,加快培育懂部門業務、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數字化改革人才。(來源:中國報道)
04、信息化助推高質量發展
劉云: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以多方協同的方式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已初見成效,但要想實現整體協同效應還任重道遠。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院長劉云建議,國家層面進一步出臺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以多方協同的方式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地區政府部門履行引導協調保障職責,形成內部高效協同工作機制,統籌各方關系,解決實際問題;輸出醫院與依托醫院雙方有效配置資源,明確責任和定位,實現共贏發展。
如何激發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也是劉云重點關注的領域。她認為,醫療技術的突破,臨床研究的創新,高層次人才的孵化、智慧醫院的建設、醫院文化的培育,都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她建議,營造支持創新臨床研究的政策環境,在生物醫藥科技領域的規劃中,明確發展方向,引導整體布局,推動創新變革;整合多方優勢資源,打造生物醫藥創新生態系統,提高科研成果的使用效率;加強創新轉化平臺建設,建立高水平的技術服務支撐平臺,實現臨床研究區域化協作與共享;建設高標準倫理及遺傳資源管理體系,建立醫院間和區域內的倫理審查結果互認機制。(來源:中新網、中國衛生雜志)
雷冬竹:醫聯體內搭建統一的信息平臺
在2023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雷冬竹關注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構建分級診療新格局。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是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有效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當前,緊密型醫聯體建設運行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其中在信息化方面主要表現為:信息化建設不健全,不利于綜合績效考核。醫聯體各成員單位的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思路,未形成統一的信息化體系,導致醫聯體內信息共享困難、數據統計困難。在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醫聯體建設情況指標中,牽頭醫院難以準確掌握相關數據,給考核評定工作帶來一定困難。
針對緊密型醫聯體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雷冬竹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實行一體化管理、實現資源下沉共享等建議。其中一點是:提升信息化水平。醫聯體內,搭建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電子病歷的互聯互通、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助力各成員單位臨床診療、科研創新和運營管理等的高質量發展。(來源:中國衛生雜志)